close

  中新網10月9日電(邱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佈數據稱,按照購買力平價(PPP)的計算方式,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4年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與西方媒體針對此事的熱炒不同,中國國內輿論普遍表現冷靜。中國經濟專家認為IMF的衡量指標不具備說服力,“世界第一的高帽戴不起。”
  何為“購買力平價”計算方式
  近日,IMF將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按照“購買力平價”進行了調整,結果顯示,2014年美國的經濟規模是17.4萬億美元,而中國的經濟規模則是17.6萬億美元。IMF預計,中國經濟規模到2019年將超過美國20%。
  對於各國GDP的統計,有匯率法和購買力平價法兩種方式。匯率法更為普遍,是把各國用本國貨幣計算的GDP按匯率換算為美元,然後進行比較。但是,匯率容易因政治、投機等因素產生波動,進而影響準確性。
  為瞭解決匯率波動問題,IMF採用了購買力平價法。購買力平價是基準國單位貨幣相當於比較國貨幣的數量。例如,購買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中國需要人民幣5元,在美國需要1美元,那麼購買力平價就是5。
  IMF在採用購買力平價法之後,相比匯率法而言,計算出的中國GDP規模有所增大,進而得出了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的結論。
  “購買力平價”指標不具備說服力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指出,IMF採用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方式存在缺陷,無法真正衡量一國的經濟情況。
  首先,這種方法只能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商品,但這些商品並不容易選擇。各國都在消費的、占經濟比重相同的商品並不多。
  其次,白明指出,同樣的產品和服務,在質量方面可能有天壤之別,因此很難找出“數量與質量完全相同”的商品。最後,各國的市場化程度不同,只要不是完全競爭性的市場,就會存在價格扭曲,也將影響該方法的準確性。
  白明進一步指出,僅僅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合理的。因為第一,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量,而並非存量,它並不能真正代表財富的多少。二戰以來,美國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比中國“家底殷實”。
  第二,GDP的質量也有差別。美國多為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企業,中國則剛剛處於轉型期,製造業權重依然較大。
  第三,中國的人均GDP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收入差距等問題仍未解決。
  國內輿論對“全球第一”的說法表現冷靜
  白明說,針對“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說法,國內各大媒體並沒有表現出過多興奮。《環球時報》指出,“GDP顯示的是中國經濟規模,但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並沒有被測算,因為中國工人辛苦創造出來的利潤很多是流入美國人的錢包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西方所統計的顯示經濟實力的數據,現實意義不大。”
  《新京報》引用經濟專家的話指出,“衡量經濟實力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運算和指標,關註中國經濟的短板,不因為戴上毫無價值的‘世界第一’的帽子而沾沾自喜,才是成熟的體現。”
  《國際商報》稱,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分析報告,中國的貧富差距相比30年前已經擴大了一倍。同時中國還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相當於法國、德國、英國人口的總和。因此中國無法領受GDP“世界第一”的這份殊榮。
  除此之外,美國彭博新聞社等部分外媒也反駁了IMF的這種說法,認為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法會誇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分量,無法準確反映不同國家對世界資源的不同掌控能力,以及它們對全球事務的不同影響能力。
  西方媒體熱炒中國經濟“第一”用意何在
  其實早在今年4月底,世界銀行就做出了“中國將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的預測。《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經濟規模比之前所想象的還要大。舊的分析數據認為中國經濟到2019年會超過美國,而新數據則將這一期限提前到了2014年年底前。
  《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馬丁•雅克則認為,中國以超出幾乎所有人預期的速度超越了一塊塊里程碑——最大出口國、最大製造國等。他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產出很可能將占到全球總產出的三分之一,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將超過歐美經濟規模的總和。
  對於西方媒體的上述說法,白明認為雖然不排除對中國的肯定,但也有“渲染”和“捧殺”的成分。一方面,外媒將中國定格為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力量,一方面又把全球資源供應緊張等問題歸為中國的責任。在此環境下,中國不應當盲目樂觀,而是要進一步確保市場公開、公平,推動經濟穩步發展。  (原標題:外媒熱炒中國經濟全球第一 專家稱“高帽戴不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o65qowcr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