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京大學城市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曉峰作為第10期“嵩山論壇——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系列講座”的主講嘉賓,以“嵩山與華夏古代文明”為主題在鄭州大學作了兩個小時講座,唐曉峰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地理,用地理的眼光來觀察歷史,給在場學子們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此次活動由河南省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基金會、嵩山論壇秘書處主辦、河南太極置業有限公司承辦。
   據悉,唐曉峰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中國先秦歷史地理和地理學思想史,出版了《從混沌到秩序》《閱讀與感知》《人文地理隨筆》等著作,他學術嚴謹,同時面向大眾,使學術從講臺上走下來,帶著可觸的歷史質感走向更多的讀者。
   嵩山、河洛是中國
   古代文明的兩個標誌
   唐曉峰認為,文明存在著多樣性,在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大致可分為六大文化區域。後來,河洛地區一枝獨秀、迅速發展,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領軍的地區,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搖籃的地帶。“‘中國’這個事實和‘中國’這個觀念開始誕生,和嵩山、河洛地區有直接關係。”
   從地理學來觀察,河南的中國古代文明,有兩個標誌,一個是一座高山,就是嵩山,另外一個標誌就是洛陽,即洛邑。這兩個可以說是中華古代文明的兩個標誌,具有全國的意義,具有整個中華的意義。所以說,我們用嵩山這個名字來做整個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
   唐曉峰引用司馬遷的《史記》講過的話,這個地區是一個中國古代文明聖地,“中高為中嶽、四岳各為其邦”來表述嵩山的歷史評價,“嵩山這種居中的位置,不是我們的地區視野,是全國的視野,也就是全中國、全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性的東西。”
   “中國”誕生和嵩山
   河洛地區有直接關係
   周武王滅商後在回師的過程之中,路過嵩山產生了一個宏觀的戰略計劃,他覺得嵩山 “此乃天下之中”,要在這個地方建一座都城,從這個地方來統治普天之下,這座城市就是洛陽。
   營建東都成周,即洛陽之事,出現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唐曉峰講,“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也出於此,插一個桿子,上下各有飄帶,這是“中”字最早的寫法。“國”字中有護城河,還有兵器守著一個城池。早期的時候,國都是都城的意思,天下之中的都城就是中國。所以天下之中的國乃中國,中國乃天下之中的都城。這個中國就是洛陽地區。
   “這件事情反覆在歷史文獻中被記下來,用幾個簡單的詞來描述,就是‘周公營洛’,這件事情就發生在嵩山洛陽地區。周公對於天下之中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而且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文明的地理格局。”
   “莫非王土”支撐
   中國人領土觀念
   “夏商周三代,我們容易理解成一個前後時間順序,其實它們也是一個空間上的格局,夏朝首先在這個地方發展起來,成為天下文明最高水平的代表。隨後是東邊的商朝,然後是西邊的周朝,它們處在一個軸心地區。”唐曉峰講述,夏漸漸成為一個文明程度最高的名詞。後來這個名詞又結合了西邊的華山,“華夏”就成為文明與地理掛鉤所產生的一個概念。
   周朝奪得天下,商人的歷史被略去了,商人實際上也有很多貢獻,比如說車輪。這個發明在人類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是在周天子的引領下生活,就出現了這樣的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樣一個文明成就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特色。這個觀念後來支撐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領土觀念,所以說中國的領土觀念是非常牢固的。”
   “《左傳》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的句子,繼而推出了九州的概念。九州的概念就是在‘莫非王土’的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古代最早的名稱叫‘禹跡’, ‘禹跡’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個專用名詞。”
   “九州有信仰在裡面,有內涵在裡面,成為我們文明的思想性的基礎。既是事實又是觀念,成為打動中國人具有感情意味的詞,成為我們的中國心。”
   唐曉峰舉例:“香港大嶼山島南面一個島上,有一個農戶人家,他做禮儀活動時,不忘在核心位置擺上‘北望神州’的標簽。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嘆息‘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基本價值觀,九州要完整,如果不完整的話,我們中國人是死不瞑目,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底線。”
   五嶽維中國
   充滿中國的味道
   五嶽維中國,是高山崇拜和政治相結合。《周語》上記載,王朝的興衰和山有關係,五嶽是我們高山文化最後結局的一個總的文明成果。在不同朝代統治期間,五嶽的名稱也根據統治者的需要發生過變化。
   “北魏遷都洛陽,有一個精神文化上的重要追求,就是要進到岳的範圍裡面,遷到中國古代的中央,遷到嵩山之下,可以獲得華夏文明的法統。”
   五嶽在國家的格局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禹跡、五嶽、四瀆、九州等,是我們中華的說明書。這些自然要素組成了我們世界的特點,這些地理概念所塑造的文化的地理中國,是我們中國世界文化的特征。所以我們中國的地理,充滿中國的味道。
   “核心”對中國人
   永遠有一種吸引力
   西周人觀察到,中央是所有文明水平、政治文明最高的地方,越往遠處,文明程度越低,在文化地理上有一個遞減的次序,這個歸納出現了“五服”,進一步加強了“中”的地位。
   唐曉峰認為,“中”,即天下之中,核心區,一切是最高的,權利是最高的,文明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中”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最重的一個地方,一個地理的部位,只要是“中”的話,對中國人永遠有一種吸引力,中國人往往表現出趨向“中央”(首都)的空間行為模式。中國人沒有向邊疆以外發展的驅動力。
   “我們很多城市都有中心軸線,中軸線是‘中’的變體,而增加了對稱性,在軸線上容易做前後左右的方位處理,便於進行規劃,使中軸線具有明顯的控制意義。中軸線後來又被引申到道德範疇,表示追求正直的聖人之德。”唐曉峰說,“自從洛陽、嵩山這個概念從地方文化變成了全中華的文化核心之後,這個‘中’字就牢固地樹立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形態中。‘向心’是華夏文明的文化空間結構,也是中國人的行為趨向。”
   “羅馬帝國非常大,但是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沒有人來呼籲重新恢復羅馬帝國,而我們中國會立刻出現呼喊的聲音。在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的時候,不能忽略地理上的位置,這是中國地理學地理文化控制思想上的偉大成就。這些思想文化上的觀念和信仰,是對文明的貢獻。”唐曉峰如是說。
   無形的文化往往最為核心
   兩個小時的講座仍使學子們意猶未盡,在互動環節,一名學生提問:“有一個外國留學生朋友說喜歡中國古代文明,但又說中國近代幾乎沒有什麼文明,您怎麼看?”
   “這個話不是唯一的,也有外國人說這個話,現代的中國人住的房子、穿的衣服,不全都西方化了嗎?他說的似乎有道理。”唐曉峰話鋒一轉,“但他們忽略了無形的文化,而文化當中一些無形的文化往往是文化最核心的東西,精神裡面有許許多多他們看不明白的,他們只看物質文化的外形,而未看到我們內在的文化,我們的朋友關係、人際關係等,都帶有我們的特征,他們不明白。”
   “真正的文化是什麼?文化有幾十種定義,有一種最新的定義,就是人和人的關係,而恰恰在這個地方,我們中國的人際關係和西方人際關係是不一樣的。”記者 尚新嬌
  (原標題:嵩山河洛 文化地理的“中國”之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o65qowcr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